Basics
Reinforcement learning 的基本流程就是:
- input the state
- do some action
- output the reward/regret
- you learn from the reward/regret, and continue on step 1
Q-Policy
如图,bellman function 解读:
- \(Q(s,a)\): 就是在 s 状态下做出 a 动作的(当前的)estimated total reward。
- \(\pi^\ast(s) = \mathop{\max \arg}_{a'}Q(s,a')\): 就是根据当前的估计函数,我们在 s 状态下做出的最优动作
- 也就是当前的 \(Q(s,a)\) 下,我们的策略
- \(Q^\ast(s,a)\): 就是如果以后都按照最优策略行动,那么在 s 状态下做出 a 动作的 total reward。
因此,Bellman 方程本质上就是在说:如果一个 \(Q\) 是(最优的)\(Q^\ast\),那么必须满足的条件。
- 在我们这个版本的 Bellman 方程中,完全没有 \(\pi^\ast\)
- 因此,\(\pi^\ast\) 是由 \(Q\) 算出来的,而 \(Q^\ast\) 是可以通过迭代等等算法来逐渐逼近的
由于如果 \(Q\) 满足 Bellman 方程,那么 \(Q = Q^\ast\)。因此,我们的目标就是让 Q 逐渐满足这个方程。比如说可以采用上图中的迭代法。
问题:如果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太大,那么计算量就会非常大;甚至,如果状态和动作是连续而不是离散的,那么根本无从计算。
Deep Q-Learning
通过深度学习来拟合 Q 函数。具体流程大概是:
- 给定某一个 (s,a),我们可以在其中抽样 r 以及 s,然后就可以估计出 \(y_{s,a,\theta}\)
- 然后,计算出 \(y_{s,a,\theta}\) 和 \(Q(s,a;\theta)\) 之间的距离平方,就可以使用梯度下降来进行优化
Example: Playing Atari Games
如图,网络的输入是 4x84x84 的 4 帧图片,可以视作 \(s\);输出的是 4 actions 分别对应的分数,可以视作 \(a\)。
Policy Gradient
注意
我们的目标是让 \(J(\theta)\) 越大越好(而不是机器学习中常见 loss 越小越好),因此实际使用中,应该
- 梯度上升(
而不是机器学习中常见的梯度下降) - 或者,让 \(-J(\theta)\) 的梯度下降
我们发现,与其制造一个价值估计函数 \(Q(s,a)\),然后间接得到策略,不如直接让函数给出策略。
- i.e. 给出在一个状态 \(s\) 下,我们做出动作 \(a\) 的概率 \(p(a|s)\)
我们可以使用 \(\theta\) 来参数化这个策略,从而记作 \(p_\theta\)。
如上图,我们的目标直截了当:找到可以最大化收益的策略函数。因此,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梯度上升。
但是,虽然 \(J(\theta)\) 这个函数性质良好(i.e. 可微),但是我们无法直接通过 \(\theta\),求出 \(J(\theta)\) 的导数。
- 这大概是因为:\(p_\theta\) 是概率的,因此必须将每一种可能加起来,然后不出几步,就会导致组合爆炸
- 由于需要求关于 \(\theta\) 的导数,因此也不能使用蒙特卡洛估计 \(J(\theta)\)
因此,就采用一个巧妙的变形:
然后,我们可以在 \(x \sim p_\theta\) 中采样,然后近似这个导数。
目前的问题就是:\(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og p_\theta (x)\) 如何计算?
\(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og p_\theta (x)\) 的计算
我们令 \(x = (s_0, a_0, s_1, a_1, \dots)\),这就是遵循 \(\pi_\theta(a|s)\) 策略之后的轨迹,也是一个随机向量。
那么: $$ \begin{aligned} \log p_\theta(x) &= \log \prod_i P(s_{i+1} | s_i, a_i) \pi_\theta(a_i | s_i) \newline &= \sum_i \log P(s_{i+1} | s_i, a_i) + \log \pi_\theta(a_i | s_i) \newline \end{aligned} $$ 由于 \(\log P(s_{i+1} | s_i, a_i)\) 与 \(\theta\) 无关,因此: $$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og p_\theta (x) =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sum_i \log \pi_\theta(a_i | s_i) = \sum_i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og \pi_\theta (a_i | s_i) $$ 从而: $$ \begin{aligned} \frac{\partial J} {\partial \theta} &= \mathbb E_{x \sim p_\theta} \left[ (f(x)) \left(\frac \partial {\partial \theta}\log p_\theta(x)\right) \right] \newline &= \mathbb E_{x \sim p_\theta}\left[\left(\sum_{t \geq 0} \gamma^t r_t\right) \left(\sum_{i \geq 0}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og \pi_\theta (a_i | s_i) \right)\right] \newline &\approx \frac 1 N \sum_{j = 1}^N \left(\sum_{t \geq 0} \gamma^t r_t^{(j)}\right) \left(\sum_{i \geq 0}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og \pi_\theta (a_i^{(j)} | s_i^{(j)}) \right) \newline &=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eft[ \frac 1 N \sum_{j = 1}^N \left(\sum_{t \geq 0} \gamma^t r_t^{(j)}\right) \left(\sum_{i \geq 0} \log \pi_\theta (a_i^{(j)} | s_i^{(j)}) \right) \right] \end{aligned} $$
PyTorch 实现
我们要做的,就是
- 通过当前策略 \(\pi_\theta(a_i | s_i)\),在 \(x \sim p_\theta\) 这个分布中,进行 N 次抽样,获得若干的 \(x^{(j)} \mathop{:=} (s_0^{(j)}, a_0^{(j)}, s_1^{(j)}, a_1^{(j)}, \dots)\)
- 然后,令
loss = ...
- 其中 ... 就是 \(\frac 1 N \sum_{j = 1}^N \left(\sum_{t \geq 0} \gamma^t r_t^{(j)}\right) \left(\sum_{i \geq 0} \log \pi_\theta (a_i^{(j)} | s_i^{(j)}) \right)\)
- 最后,
loss.backward()
,求导、更新即可
改进一:Baseline
为了避免抽样上的偏差,造成的以下后果:
- 如图:在只有正奖励的情况下,假如说我们很不幸,若干次只抽到了 b, c,那么就会让 b, c 的权重上升。此时,即使 a 是最好的,由于 a 的预估权重太小了,因此难以抽中;而又由于 a 难以抽中,因此预估权值之后也难以上升。从而,导致 a 之后再也抽不中的恶性循环。
我们改变一下目标函数:
由于:
因此:
如何设置 \(b\)?
我们适当地设置这个 \(b\),使得 \(b = \sum_{j=1}^N f(x^{(j)} \approx \mathbb E_{x \sim p_\theta} [f(x)]\)。
也就是:
不难证明:
改进二:离策略梯度
由于 vanilla policy gradient 是典型的同策略算法,因此
- 样本利用率差(采集 N 条轨迹之后,进行一次梯度更新,然后这些轨迹将被丢弃)
- 稳定性差(由于训练轨迹由神经网络本身决定,因此本质训练数据和之前的训练数据不是独立的。假设之前的训练数据很不幸地采集得很差,说不定之后的训练轨迹会因为之前的垃圾数据而一直垃圾下去。这点和经典的监督学习 i.i.d. 有很大不同)
我们可以通过 importance sampling,依照其它策略进行采样:
- 如何求重要性采样下的策略梯度呢?其实就是按照 policy gradient 的方式去推就行了。注意不需要对 \(\theta'\) 求梯度
演员-评论员方法
宏观框架
Policy gradient 方法,为了优化策略 \(\theta\),需要使用 \(\theta\) 策略完整地进行 \(N\) 次轨迹采样,然后更新梯度。这样做,不仅耗费时间,而且方差大。
我们可以结合之前的 \(Q(s, a)\) 函数的方法(i.e. Q 学习、Sarsa),使用 \(Q(s, a)\) 来代替上图中的 \(r(\tau)\)
Vanilla (Deep) Actor-Critic
训练 actor
对比:
- Vanilla policy gradient: \(\frac{\partial J} {\partial \theta} \triangleq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 \left[ \frac 1 N \sum_{j = 1}^N \left(\sum_{t \geq 0} \gamma^t r_t^{(j)}\right) \left(\sum_{i \geq 0} \log \pi_\theta (a_i^{(j)} | s_i^{(j)}) \right) \right]\)
- Vanilla actor-critic: \(J(\theta) = \mathbb E_{x \sim p_\pi}\left[ q_\omega(s_0, a_0) \right] \approx \int_x \pi_\theta(a_0 | s_0) q_\omega(a_0, s_0) \theta\)
- 从而,\(\frac{\partial J} {\partial \theta} \triangleq \frac{\partial} {\partial \theta}\left[ \frac 1 N \sum_{j=1}^N q_\omega(s_0, a_0) \log \pi_\theta(a_0, s_0) \right]\)
- 其中,\(q_\omega(s, a)\) 就是 critic 的评分
训练 critic
我们使用 Deep SARSA 来充当这里的 critic。
注意
DQN 和 SARSA 的重要不同,就是前者是异策略的(因此可以使用经验回放技巧),而后者是同策略的(只能使用当前的来训练)。
可以这么认为:不使用经验回放的 DQN,就是 Deep SARSA
最终流程
总流程如下:
- 注意:至于 critic 的 loss,那么仍然是均方差。不难发现,此时的 TD 目标 (i.e. \(\widehat {y_t}\)),不是按照 critic 的 \(\mathop{\arg\max}Q(s, a)\) + ε-greedy 的策略,而是按照 actor 的策略。从而,TD 误差中,包含了 actor 和 critic 两者的“思考”,在梯度下降的时候,就会促使 critic 和 actor 靠近。
Vanilla Deep A2C
就是使用了 Baseline 的 AC 算法。同时,这里的算法实现中,采用了
- 完整轨迹(从而我们可以通过 \(Q^\pi (s_t, a_t) = \mathbb E_{s_{t+1} \sim P_{s_t, \cdot}^{a_t}} [R(s_t, a_t) + \gamma V(s_{t+1})] \triangleq R(s_t, a_t) + \gamma V(s_{t+1})\) 来 estimate \(Q^\pi\),避免使用 V 和 Q 两个神经网络)
- 批量求梯度(和上文中的 \(\mathrm \theta_\text{new} \leftarrow \mathrm \theta_\text{now} + \beta \cdot \widehat{q_t} \cdot \nabla_{\mathrm \theta} \ln \pi (a_t | s_t; \mathrm \theta_\text{now})\) 不同,我们这里将轨迹中所有的梯度放到一起)
节省网络参数
设想我们使用 CNN 架构来抽取特征。那么,既然特征本身是一种 general 的东西,那么我们不妨让 V 和 \(\pi_\theta\) 共用同样的 CNN。
优点:减少参数量。
缺点:两者的特征不一定是对齐的。
改进的优势函数
实际上,与其采用单步的采样来估计 \(Q\)
,不如尽量利用到所有的采样来估计 \(Q\)
- 其中,\(t+k\) 就是该条轨迹的最后一步——也许是因为走到了终止状态,也许是因为到了
而后者也是可以迭代的:
同时也有:
- 注意:\(\widehat A(s_{t+k}^i, a_{t+k}^i) = 0\),无论是否是 terminal state
Improved (Deep) A2C
实际上,我们也可以采用经验回放,也就是 DQN。但是,假如直接使用四元组 \((s, a, s', r)\) 进行策略梯度更新的话,由于是“异策略”的,因此更新的时候,会造成统计上的偏差。
我们可以在“异策略”回放的基础上,重新选择动作:
Other Approaches of RL
1. Actor-Critic 方法
概念
Actor-Critic 是一种结合了策略(Actor)和价值(Critic)两种方法的强化学习算法。Actor 负责选择动作,Critic 负责评估选择的动作有多好(通过计算价值函数)。
实例
假设我们有一个智能体在迷宫中寻找出口。
- Actor(策略网络):根据当前的状态选择一个动作,比如“向上”、“向下”、“向左”或“向右”。
- Critic(价值网络):根据当前的状态和 Actor 选择的动作,评估这个动作的好坏。
在训练过程中,Actor 会尝试选择不同的动作,Critic 会给出这些动作的反馈。Actor 使用 Critic 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策略,以便在未来选择更优的动作。
代码示例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tensorflow as tf
from tensorflow.keras import layers
# 环境初始化
num_states = 5
num_actions = 2
# 构建 Actor 模型
actor_model = tf.keras.Sequential([
layers.Dense(24, activation='relu'),
layers.Dense(24, activation='relu'),
layers.Dense(num_actions, activation='softmax')
])
# 构建 Critic 模型
critic_model = tf.keras.Sequential([
layers.Dense(24, activation='relu'),
layers.Dense(24, activation='relu'),
layers.Dense(1) # 输出状态值
])
# 示例状态
state = np.random.rand(1, num_states)
# Actor 选择动作
action_probs = actor_model(state)
action = np.argmax(action_probs[0])
# Critic 评估动作
value = critic_model(state)
print(f"选择的动作: {action}, 评估的价值: {value.numpy()[0][0]}")
2. Model-Based 方法
概念
Model-Based RL 使用一个环境模型来预测行动的结果。这种方法与 Model-Free 方法(直接与环境交互而不构建模型)不同。通过环境模型,智能体可以进行前瞻性思考和规划。
实例
在自驾车系统中,Model-Based RL 可以通过建立环境模型来预测道路和障碍物的变化,从而规划最优路径。
代码示例
import gym
import numpy as np
env = gym.make("CartPole-v1")
# 环境模型(假设为线性模型)
def predict_next_state(state, action):
# 简单假设,实际环境模型会更复杂
return state + action
state = env.reset()
action = 1 # 向右推杆
predicted_state = predict_next_state(state, action)
print(f"当前状态: {state}, 预测的下一个状态: {predicted_state}")
3. Imitation Learning(模仿学习)
概念
模仿学习是通过模仿专家(人类或其他智能体)的行为来学习策略。它不需要显式的奖励函数。
实例
在模仿驾驶中,通过观察人类司机的驾驶行为,智能体学习如何驾驶。
代码示例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sklearn.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
# 生成模拟专家数据
expert_states = np.random.rand(100, 4) # 100 个状态
expert_actions = np.random.randint(2, size=100) # 100 个动作 (0 或 1)
# 训练模仿学习模型
model = RandomForestClassifier()
model.fit(expert_states, expert_actions)
# 新状态
new_state = np.random.rand(1, 4)
predicted_action = model.predict(new_state)
print(f"新状态: {new_state}, 预测的动作: {predicted_action[0]}")
4. Inverse Reinforcement Learning(逆向强化学习)
概念
逆向强化学习通过观察智能体的行为推断出其潜在的奖励函数。换句话说,通过观察智能体的动作,推测其目标是什么。
实例
通过观察一个工人在工厂中的操作,可以推测出其工作的奖励机制,比如完成任务的效率和准确性。
代码示例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sklearn.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
# 假设我们有一些观察到的状态-动作对和对应的假设奖励
states = np.random.rand(100, 4)
actions = np.random.randint(2, size=100)
rewards = np.random.rand(100)
# 逆向强化学习:根据状态和动作推测奖励函数
model = LinearRegression()
model.fit(np.hstack([states, actions.reshape(-1, 1)]), rewards)
# 新的状态-动作对
new_state = np.random.rand(1, 4)
new_action = np.array([[1]])
predicted_reward = model.predict(np.hstack([new_state, new_action]))
print(f"新状态: {new_state}, 新动作: {new_action}, 预测的奖励: {predicted_reward[0]}")
5. Adversarial Learning(对抗学习)
概念
对抗学习通常用于生成对抗网络(GANs),但在 RL 中也有应用。智能体(生成器)与环境或其他智能体(判别器)进行对抗,以提高策略的鲁棒性。
实例
在游戏 AI 中,一个智能体尝试赢得游戏(生成器),而另一个智能体尝试阻止其获胜(判别器),通过这种对抗训练,智能体不断改进。
代码示例
import numpy as np
# 简单对抗环境
class SimpleEnv: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state = 0
def step(self, action):
self.state += action
reward = -abs(self.state) # 判别器的目标是让状态接近0
return self.state, reward
env = SimpleEnv()
state = env.state
for _ in range(10):
action = np.random.randint(-1, 2) # -1, 0, 1
state, reward = env.step(action)
print(f"动作: {action}, 新状态: {state}, 奖励: {reward}")